目前,我国在显示面板领域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规模优势:2025年全球液晶面板产能中,中国大陆按面积占比约76%,稳居首位。在车载显示市场,京东方2024年以17.6%的出货量份额排名全球第一,深天马以15.9%紧随其后在线配资门户,并在车载前装及仪表细分赛道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。
但一个值得深思的反差是,在快速崛起的车载OLED赛道,全球90%以上的市场份额仍被三星显示、LG显示等韩系企业垄断,中国企业尚未实现突破性增长。这种“LCD强、OLED弱”的格局背后,既藏着技术迭代的必然逻辑,也凸显了韩系巨头的战略深耕。
尽管国内已有部分高端车型率先搭载OLED屏,但整体规模仍属多点试水阶段,远未撼动LCD的主流地位。
截至2025年,红旗H9尾灯采用翌光科技OLED光源,理想L9副驾及后舱屏由三星刚性OLED供货,蔚来ET7中控与后排娱乐屏选用LG Display柔性OLED,哪吒U透明A柱则由维信诺12英寸AMOLED独家供应——这些案例集中在4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或新势力旗舰版本,且超过半数面板仍依赖韩系厂商。
展开剩余75%据Omdia统计,2025年全球车载OLED渗透率仅约8.3%,LCD继续占据90%以上份额;国产面板厂虽已拿到项目定点,但多处于小批量验证或即将量产阶段,尚未形成规模效应。这种现状与三星显示对车载OLED的战略押注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此前,三星显示已明确将车用OLED定位为下一代增长引擎,正加速产品组合扩张与客户群拓展。这一战略已转化为具体的技术突破与市场动作:三星显示从2025年起,在车载OLED项目中全面导入双栈串联技术,通过双层发光层设计将屏幕寿命延长至5万小时以上,该技术已率先应用于奥迪等高端车型;同时完成柔性OLED与混合OLED的封装技术开发,推出全球首款圆形OLED供应宝马Mini,并向高通“Snapdragon Cockpit”体验套件提供“宽OLED”产品,形成多维度的产品矩阵。2024年,三星显示车载OLED出货量已达164万片,营收4.92亿美元,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。
三星与LG显示能长期主导车载OLED市场,核心源于技术、专利与供应链的三重壁垒。技术层面,韩系企业早于中国企业十年布局车载OLED,三星的双栈串联技术解决了车载场景下的亮度衰减与寿命短板,LG显示的混合OLED方案则适配了大尺寸中控屏的需求,两者的产品均能满足车载极端环境要求。专利层面,三星与LG合计持有全球车载OLED核心专利的72%以上,形成了严密的技术保护网,中国企业若要突破需面临高昂的专利成本。供应链层面,车载OLED所需的有机发光材料、封装阻隔膜等核心部件,70%以上的产能集中于德国默克、日本DNP等企业,韩系企业通过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定的供应体系,这也是其快速响应车企需求的关键支撑。
尽管当前格局仍由韩系主导,但车载OLED的市场增长潜力已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破局契机。Omdia预计,车载OLED显示面板销售额将从2025年的9.4亿美元增至2026年的12.5亿美元,到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.6%;DSCC则预测,OLED在汽车显示总营收中的占比将由2023年的6%提升至2025年的11%、2027年的17%。
技术演进呈现三大方向:一是“大屏化”,12.3英寸以上仪表与17英寸级副驾屏成为豪华车型新标配;二是“多屏化”,除中控、仪表外,电子后视镜、后排娱乐屏、HUD融合屏等增量场景同步启动;三是“柔性化”,可弯折、可卷曲、异形切割的OLED让“贯穿式双联屏+隐藏式出风口”等一体化内饰成为可能。随着京东方、TCL华星、深天马等8.6代OLED产线于2026-2027年陆续投产,本土面板厂有望凭借LTPO、印刷OLED等成本优势,把单屏均价拉低至韩系方案70%以下,从而打开30万元级主流新能源车型的标配空间,加速实现“LCD强、OLED快”的双轨并行新格局。
从长期趋势看,车载OLED市场正呈现“韩系守高端、中国攻中端”的分化态势。三星、LG已锁定奔驰、奥迪等豪华品牌,聚焦8K分辨率、透明显示等尖端技术;中国企业则依托本土新能源车企的需求红利在线配资门户,以印刷OLED、柔性LTPS-OLED为突破口,试图通过成本控制实现中端市场的渗透率提升。随着2026年后京东方、TCL华星等产线陆续投产,叠加国产车企对供应链自主化的需求,中国车载OLED有望在2030年前缩小与韩系企业的差距。
发布于:广东省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